論“信”在翻譯三標準中的地位
從眾多見解中,
韓語翻譯公司了解到:不管人們對“信”、“達”、“雅”持何種態(tài)度,也不管人們作出何種解釋,都很難脫出這三個字的案臼。而且,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,就像我們從“神似”說和“化境”說所看到的那樣,新的提法、新的概念,都逐漸集中到一個“信”字上面。這些說法,都說出了“信”的真髓,可謂異曲同工,殊途同歸。
據(jù)此,我們認為:“信”應該是翻譯的唯一標準,問題在于如何理解“信”的內涵,而這又是與對翻譯定義的理解密不可分的。簡單說就是:“翻譯”并不僅僅是表達原文的意義,也應包括體現(xiàn)原文的感情色彩、風格情調等。所有這些都是構成內容的必不可少的要素,唯有語言材料本身才是形式“內容”不能改變,要轉換的只是“形式”,或曰“載體”完整無缺地把原文的內容要素轉移到譯文中去,不僅達意,而且傳神,正是翻譯工作的全部內涵,也是作為翻譯標準的“信”的全部內涵。當然,達意是傳神的基礎,離開達意憊,無所謂傳神;而傳神則是達意的發(fā)展,是在更高的層次上實現(xiàn)譯文的“信”。沒有這個層次,就不是完全的“信”,也不能稱為完成了翻譯工作。
至于過去所說的“達”,只是指譯文語言的流暢、通達,正因如此,它才被置于“信”之外,甚至被置于與“信”對立的地位。顯然,這與我們所說的作為“信”的內涵組成部分的“達意”迥然不同。而“雅”則更與“傳神”風馬牛不相及。“達”和“雅”只能用于評價作文,不能用于衡量譯文。因為是否“達”而“雅”,或“達”、“雅”到何種程度,都要取決于原文。所以,“信”不僅是翻譯的唯一標準,也應當是翻譯批評的唯一標準。在開展翻譯批評時必須以原文為依據(jù),正說明了這一點。否則,表面看來又“達”又“雅”而唯獨不“信”的“譯作”反而會備受贊揚。事實上,也確有這樣的“譯作”曾經(jīng)博得好評,但就是經(jīng)不起核對原文,它只能在一個時期內蒙騙不懂外語或無暇對照原文的讀者。
韓語翻譯公司認為,把“信”作為翻譯的唯一標準,并把“信”界定為達意與傳神的結合,并不是沒有考慮到文體之別。例如,議論文、科技文以敘事、說理為主,一般沒有多少感情色彩,也不體現(xiàn)作者個人的風格。翻譯這一類文章,對傳神的要求自然要低于文藝作品,但也不等于可以取消傳神的要求。正因為這類文章重在敘事、說理,所以講求措辭嚴謹,邏輯嚴密,文風質樸而不事鋪張,這也是風格。如果把這樣一篇文章譯得松松垮垮,或堆砌詞藻以賣弄“文才”,那同樣也會有損于真正的“信”更何況文章是人寫的,不同的作者在寫這類文章時仍或多或少要表現(xiàn)出其個人的寫作特色。不少哲學家、科學家的論著本身就是很好的散文,或文字鏗鏘有力,或語句通俗、幽默、豈會無“神”可傳!
當然,由于國情各異,詞法、句法結構不同,表達習慣相左等種種復雜原因,要做到完全、絕對的“信”是不可能的,完全、絕對的“信”,就是達意與傳神的完美結合,這只能作為翻譯的最高目標和理想境界。但是,取法乎上,得乎其中,人類永遠達不到完全的自由王國,這并不妨礙人類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不斷前進。同樣,翻譯工作者永遠達不到絕對的“信”,這也不妨礙他們不斷努力接近這個目標,盡可能縮短與它的距離,精益求精,永無止境,這也恰恰是翻譯作為一門藝術的魅力之所在。